引言:从“成见之山”到“口吃之痛”,一场关于命运的反转叙事
2025年春节档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2》)以势如破竹的票房成绩登顶中国影史冠军,而片中反派申公豹的“结巴”设定却意外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。这个曾被贴上“阴险狡诈”标签的角色,在续集中以更丰满的弧光颠覆了观众的认知——他不再是单纯的反派,而是一个背负族群命运、挣扎于仙界成见中的“悲剧英雄”。
导演饺子在近日上线的幕后纪录片《不破不立》中首次回应了申公豹的结巴设定。他坦言,这一设计并非单纯为了喜剧效果,而是暗含了对角色命运的解构:“结巴是他被压抑的表达欲,是他在‘成见之山’下无处释放的呐喊。”这一解释迅速引发网友共鸣,有人感慨:“原来结巴不是缺陷,是申公豹的盔甲。”
事实上,申公豹的结巴早在《哪吒1》中便埋下伏笔。首部中那句“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”,成为贯穿系列的核心命题。而到了《哪吒2》,饺子通过结巴的细节,将这种“成见”具象化为角色的生理缺陷——仙界对妖族的歧视,让申公豹即使修炼成仙,仍被语言枷锁禁锢。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现实社会中“标签化”的困境,也让观众在角色的挣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观点:当结巴成为“高光”,一场关于表达的黑色幽默
在《哪吒2》的评论区,一条高赞留言被反复引用:“申公豹的结巴,是打工人开会的我本人。”这条看似调侃的评论,却精准击中了当代人面对权威时的表达困境。
饺子导演对申公豹的塑造,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黑色幽默”。结巴的反差感消解了传统反派的刻板形象,反而赋予他一种荒诞的真实感。例如片中申公豹试图向弟弟申小豹解释仙界规则时,因结巴而支离破碎的台词,恰似普通人在职场中面对复杂规则时的语无伦次。这种设计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,感受到角色背后的无力感。
更有趣的是,网友将申公豹的结巴与“小镇做题家”的生存状态类比:他拼命修炼、试图融入仙界体系,却因出身被边缘化;他努力表达,却因结巴被误解。这种“越努力越狼狈”的荒诞性,恰恰是导演对现实社会的犀利隐喻——当规则本身充满偏见,个体的挣扎反而成了喜剧的素材。
深度剖析:结巴背后的三重隐喻
- 生理缺陷作为权力结构的镜子
申公豹的结巴并非先天缺陷,而是后天压抑的结果。在仙界等级森严的体系中,妖族出身的他必须通过“自我规训”来换取认同,而结巴正是这种规训失败的象征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无量仙翁的“慈眉善目”——表面流畅的言辞下,隐藏着更深的伪善。这种反差揭示了权力话语的虚伪性:真正的压迫往往包裹在“得体”的外衣之下12。 - 语言暴力的具象化表达
结巴的本质是“被中断的沟通”。在《哪吒2》中,申公豹多次因结巴被同门嘲笑,甚至被师尊忽视。这种设计将“语言暴力”转化为可视的生理反应,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偏见对个体的伤害。正如现实中,少数群体的声音常因“不够流畅”而被主流话语淹没,申公豹的结巴成了这种结构性不公的缩影12。 - 喜剧外壳下的悲剧内核
饺子的高明之处在于,他用结巴制造笑点,却未让角色沦为小丑。当申公豹在决战中突破结巴、喊出“我族何罪”时,观众的笑声戛然而止。这种反转将喜剧升华为悲剧:一个被压抑的灵魂,唯有在绝境中才能完整表达自我。这种叙事策略,与卓别林“笑中带泪”的经典手法异曲同工12。
结语:当我们在笑申公豹时,我们在笑什么?
作为一名观察者,我始终认为《哪吒2》最深刻的革新,在于它让反派拥有了“被共情”的权利。申公豹的结巴,不仅是角色的设定,更是导演递给观众的一面镜子——当我们嘲笑他的口吃时,是否也在无意识中复刻了仙界的成见?
导演饺子用一句“认命却不屈服”定义了申公豹的矛盾性。这种矛盾,何尝不是普通人的生存写照?我们一边对抗规则,一边被规则驯化;一边渴望表达,一边因表达而受伤。或许,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打破成见,而在于像申公豹一样,在认清真相后依然选择保留心底的赤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