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人气歌手22岁马嘉祺陷“难听”争议风暴,热搜背后是乐坛转型阵痛。
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我们来看看

事件风暴眼:一首《光之翼》掀翻舆论场
2025年6月13日,《歌手2025》直播现场,00后偶像马嘉祺挑战王菲经典《光之翼》。开场30秒,#马嘉祺难听#词条空降热搜第二,弹幕被“开口走调”“气声漏气”刷屏。网友争议两极分化:
- 批评派:咬字模糊如“含橄榄唱歌”,电子摇滚编曲掩盖声压不足,情感表达被嘲“三好学生硬演暗黑片”;
- 支持派:高音穿透力进步明显,迷幻摇滚融合弗拉明戈的编曲获赞“突破安全区”,粉丝晒清唱片段反击“恶意剪辑”。更戏剧性的是,演出未结束热搜已登顶,网友质疑:“节目组提前备好‘预制菜黑热搜’?”
争议三重门:技术、流量与行业暗战
1. 养成系偶像的“修音墙”崩塌
马嘉祺从13岁《快乐星球》童星到男团主唱,始终活在修音舞台中。此次直播暴露真实短板:
- 技术硬伤:中音区用力过猛,句尾气息不稳,被乐评人指“校园十大歌手水平”;
- 选曲冒险:挑战跨越两个八度的《光之翼》,被讽“摸高式自杀”,粉丝却称“宁要突破不要安全牌”。
2. 流量反噬:进步≠被认可
讽刺的是,马嘉祺为《光之翼》苦练倒立增稳、调整发声(如手指抵下巴松弛声带),第六期表现已较初期明显提升。但舆论焦点仍被“难听”捆绑——
“当他唱得差时骂‘废物’,唱得好时疑‘假唱’,流量原罪难破。”
3. 音综的“话题经济学”
节目组被指刻意制造冲突:
- 马嘉祺演唱时段插播林志炫淘汰镜头,引战“资本做局换血”;
- 彩排片段提前泄出炒热度,洪啸(节目总监)却称“流量不该是原罪”。
马嘉祺回应:少年直面风暴的成长样本
面对全网审判,22岁的马嘉祺展现出非常规成熟:
- 坦然认“拙”:“已尽最大努力,能坦然看观众每一个眼神”;
- 反鸡汤金句:“如果因争议吃不下饭,就别干这行了!”;
- 数据逆袭:争议后歌曲播放量破亿,前作《你曾是少年》翻红。
乐评人断眉Charlie Puth为其正名:“干净音色被低估”,湖南卫视更用“人类开发度不足1%”喻其潜力。